分散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规模适中、占地面积小、能够就地处理污水,具有鲜明的应急功能。作为污水处理厂的一种补充,在东莞得到广泛应用,消除了部分河涌的黑臭水体,为东莞打赢治水攻坚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。
如今,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,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巩固治污成果。在BOT污水处理厂原一级B排放标准普遍提标升级到一级A后,加强分散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,显得格外重要。
市政协委员赵一杰调研发现,分散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存在建设标准差异大、设施配置水平不高、运行管理不专业、收水率低或收水方式不科学、出水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。最关键的是,作为临时应急设施,日常运维费用比较高,全市每年花费动辄就是上亿元,还不能完全达到预定目标。
赵一杰调研发现,除莞城、万江、洪梅、望牛墩之外,全市有29个镇街(园区)共规划建设分散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81座,日处理污水设计规模为61.723万吨/天。截至2020年底,138座处于正常运行状态(设计规模42.876万吨/天),占比76.25%;14座处于试运行状态(设计规模5.1万吨/天),占比7.73%;16座处于停运行状态(设计规模4.262万吨/天),占比8.84%;还有13座尚处于建设中(设计规模9.485万吨/天),占比7.18%。
这些分散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分别由市级、镇街与社区采取公开招标、委托第三方机构以BOT或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承建、运维,主管单位包括市生态环境局、市城建局、各镇街环保、水务、城建、治污办等部门,受时间紧、任务重、专业要求高等条件限制,在规划建设时未提出统一、专业、科学性的要求,导致污水处理效果大打折扣。
其中,由于建设标准不一,管理部门不统一,导致设施造型各异、出水水质目标不一致。由于监管部门不统一,缺乏专业性技术指导和监督,个别设施的在线监控设施显示出水水质经常性不达标亦未受到警告、处罚。部分设施进水水量严重不足,只好投机取巧,少数设施进水水质浓度过低亦照常运行收费,浪费财政资金。部分设施处于无人值守状态,出现紧急情况时,无法得到及时、有效处理。
赵一杰坦言:“无论运行效果如何,政府都是需要支付运维费用。从目前设施运行总体情况来看,支出与回报失衡。”他建议,必须采取必要的优化措施,指定监管部门、组建专业团队、加强日常监管,充分发挥和提升设施的减排功能,让财政的钱用到刀刃上,切实改善水生态环境。
赵一杰建议,指定市生态环境局作为市级监督管理部门,加强日常监督管理,实施绩效考评。建立长效监督制度,采取动态考核机制,奖励先进,惩治落后。对管理水平极低、投入严重不足、技术力量太差且屡教不改的运维单位,取消其运营资格。
同时,组建专业团队,强化技术指导。对已建成运行的设施进行实地调研和梳理,结合各业主单位采购时的具体要求,重新论证和评估各个设施运行效果,按照治水攻坚战总体目标和进度计划,对贡献较小或已完成阶段性目标的设施实行关停,制定关停时间表;对尚未建设或者建成的项目,暂停建设,重新论证后再行决定是否继续建设或者选择最佳实施方案,以节省财政资金,避免或减少人力、物力和财力的浪费。
文字:周桂清
编辑:王宝光